全国热线:400 0087 916

english
中文 English

资讯中心

真相!我们是如何撑住13亿人医疗需求的

2015-10-11 3375
下午又接到朋友电话,让我联系一个专家医生,他们从外地远赴上海看病。


在中国,看病要托熟人,这大约是其他国家无法理解的现象。我在世界各地生活或旅行,若有疾病,第一想法一定不是去托人找认识的医生,而是直奔医院。我猜想,这也是别国人民正常的就诊途径。


中国存在很多不合理。外地病人生病首先要问全国最好的医生是谁,在哪里,然后长途跋涉,直奔名医。医疗资源现在的争抢程度远超世界名画或和田玉。


中国老百姓有个奇怪的观点:看病难,看病贵。


那天我指着菜碟里的雪花牛肉和象拔蚌问请客的朋友:吃这顿饭要多少钱?你们隔三差五去下个馆子买件衣服,花几百元不眨眼,为健康买单却嫌贵。想获得优质的服务,还不想花钱?这可能吗?


朋友答:全世界有多少国家看病是免费的,为什么……


我说,你举例给我听听,有多少国家看病是免费的,这些国家目前的医疗状况如何?我在法国看过病,他们的确一分不收,不过欧盟好几个国家在破产边缘很久了。英国看病也是免费,不过英国穷人赋税高达42%,记住!是穷人。富人更多。这样算免费吗?还能撑几年?


新加坡看病也花费不多,我一般看公立医院凭身份证不超过20新币合100元人民币,所有检查药费都包括在里面——但你记住,这样的治疗方案里绝对不包括新药好药,只是基本医疗。新加坡本地人一般有双重保障:一是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险,人人都买。另一种是自己额外购买的商业保险。生小毛病宁可花钱去私人诊所,才能开到好药,这部分钱,商业保险会补贴一些。若完全享受国家补贴,你去住院,哪怕医院里有现代化的中央空调,在终年炎炎夏日的天气里,国家都把补贴病房的空调给特地拆了不让病人享用,这样才能体现国家只覆盖基础医疗。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点,没有人为此而投诉或责骂医务人员。


加拿大的公共医疗饱受诟病,急诊室里不到出人命都不着急,出了人命也不用着急了。朋友母亲急性阑尾炎发作去急诊,自己捂着肚子干疼,没人问的。那边一堆断胳膊断腿血流成河的还没处理呢,阑尾炎这种不死人的病,光照B超,得排队四个月甚至更久。朋友的母亲最终是回国开刀的。诊断、住院、开刀、出院一周内完成,花费人民币不到1万元。


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630美元左右。美国人月缴医疗保险的费用都超过这个数。你知道私立医院资深医生问诊费,大约5分钟到10分钟需要300美金以上吗?


最近一位华人在新西兰被诊所列上黑名单。原因是在别处开了刀去附近诊所换药。先收取他45元问诊费,然后才能包扎。他认为这不合理,只是换药,不需要看医生,你凭啥收诊费?“我只需要护士和药膏纱布。在中国,换药才5毛钱!”他为此大声喧哗。记住,是大声喧哗,还没动手。诊所报警并拉黑。新西兰人不理解,你看病,你还讨价还价?


我估计全球都不理解。


在中国,像点坐台小姐一样地点医生,像使唤佣人一样地使唤护士,像大爷一样地要求享受服务,却不愿意掏钱。顶尖医生就这么些,每个医生一天总共24小时,不吃不睡都贡献给病患,撑得住13亿人的需求?


中国人用全球范围都算低廉的医疗享用着全球最高效的服务,身处其间却全然不知。


我国一个朋友最近被家庭医生告知怀疑有乳腺肿块,极有可能癌变,须去专科医院做钼钯。排期是3个月以后。朋友大惊,说如果是癌症,3个月可以发展到晚期了!医生两手一摊说,你知道,这不是在中国,这是在美国,你除了等,别无办法。朋友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些?“我是交了高额医疗保险的!”医生依旧两手一摊,跟她建议:你要不买张机票去中国看病吧!机票加手术费都低于在美国看病。


中国未来问题会越来越多。我猜想跨国医疗产业马上就要建立了。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搬迁到中国,享受中国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利差。最近这种利差已不明显,企业又纷纷外迁,但医疗的利差还很明显,关键是中国医生的技术水平,不像农民工那样还需要职业培训。很多三甲医院的重点科室,他们目前的能力就已经位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

那些将不满、抱怨、愤怒用武力发泄在医务工作者身上的人们,你们不珍惜,自有人珍惜。再砍砍杀杀下去,等外资医院在中国布好局,好医生跳槽到窗明几净,环境清雅的地方,不像在菜市场吆喝菜一样地看病,挤得转不开身,狗一样被追打,一次看病能挣公立医院10个病人以上钱的时候,他们既会态度温和,也会心情愉悦,那些求医若渴的老外,不仅付费还懂感谢。


那时候,才是你们为今天的出言不逊和动辄打人买单的时候。


我好奇地问一句:即将参加高考的优秀毕业生家长们,有多少愿意自己的孩子当医生?

【来源】解放日报&医械创新网

【整理】TACRO

【声明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与我们联系(杨 13260664005),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。